当前位置 > 杂志动态
杂志动态
《世纪》杂志|《开罗宣言》的起草与中国远征军的缅甸抗日(下)
   
发布时间:2022-07-04


蒋介石暗暗批评丘吉尔“狭隘浮滑自私顽固”

11月24日上午10时,召开情报检讨会议、估计敌方空军兵力。中、美、英三方数字

均不相同。

正午12时半,蒋介石与马歇尔、史迪威共进午餐,蒋介石提出进攻缅甸的意见,其内容为“断敌归路,包围于缅境而消灭之”。为此,第一期会攻应以曼德勒、腊戍为目标。。下午,中方获悉美联合参谋会议对中方提案尚待研究。

下午3点半,第二次联合参谋会议,讨论英国所拟订的进攻缅甸计划,商震再次提出,海上须与陆上同时行动,运输到中国的援助物资须每月1万吨等三项意见。英国海军参谋总长肯宁汉元帅再次答复,关于海上行动,英国已有计划,当由丘吉尔首相面告蒋委员长。马歇尔则强调提出,今日为讨论如何打开缅甸,打通中国公路,不必讨论运输吨位问题。他说:“集中力量打开滇缅路为第一要义。

下午4时,霍布金斯完成会议《公报》草案,会见宋美龄,与王宠惠商谈《公报》草

案。《公报》草案称:“三国军事代表对于今后由中国与东南亚洲打击日本之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王宠惠将蒋介石提出的《关于设立四国机构或联合国机构》《关于过渡时期国际安全》《关于德国投降》《关于远东》等四个问题的英文节略稿交给霍布金斯,称系蒋的个人意见,供罗斯福参考研究。在这些“节略稿”中,蒋介石提出:1.应由美、英、苏、中及早成立四国机构,筹设联合国总机构。2.中、英、美三国成立远东委员会,将现设于华盛顿的英、美联合参谋会扩充为中、英、美联合参谋会,指挥远东的中、美军队。3.日本领土暨联合国领土被占领克复时之临时管理。4.日本溃败时对日处置。蒋介石建议,由中、美、英三国议定处置的基本原则,确定惩处日本战争祸首与日本暴行负责人员的办法,朝鲜重建自由、独立,九一八事变后自中国侵占之领土及台湾、澎湖归还中国,日本在华公私产业及日本商船由中国政府接收,战后日本残存之军械、军舰与飞机交由中、美、英联合参谋会或远东委员会处置。

下午6时,蒙巴顿会见蒋介石,提出第一与第二两项作战计划,分析其利弊。第一计划将使用大量运输机,蒙巴顿担心影响空运吨位。第二计划不影响运输吨位,但须增派飞机。蒋介石坚持采用第一计划,同意与罗斯福磋商。

8时半,蒋介石夫妇二人赴丘吉尔处晚宴。宴前,丘吉尔将蒋介石带到地图室,商谈英国海军自南缅夹攻日军一事。蒋询问登陆时期,丘吉尔答以须待次年5月,蒋大失所望。蒋再问登陆各地点,丘不肯明确回答。宴会中,丘吉尔对宋美龄多谈笑话,宋美龄以讥刺对之。至此,在开罗会议中,蒋介石与丘吉尔已相见四次。他与罗斯福对比,在日记中写下了对丘吉尔的印象:“认定其为英国式之政治家,实不失为昂克尔塞克逊民族之典型人物,而其思想与精神气魄以及人格。则不能与罗总统同日而语矣。狭隘浮滑自私顽固,八字尽之矣!”

小笠原群岛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日本与菲律宾海之间,和中国向无关系。当晚,王宠惠将霍布金斯起草的《公报》草案中译文呈送蒋介石,提出其中所称小笠原岛恐系澎湖列岛之误,蒋指示,修改此点后全文可以同意。

11月25日上午11时,丘吉尔偕同蒙巴顿、艾登访问蒋介石,续商在缅甸的作战问题,蒋介石力劝丘吉尔提早海军登陆时间,用以补救陆上计划的缺点。丘吉尔没有像前日那样坚决拒绝,但是,也没有明确答应。11时45分,蒋介石夫妇前往罗斯福官邸参加三国领袖摄影。摄影后,蒋介石与罗斯福就远东委员会、统一作战、日本溃败时的处置等四个问题,单独谈话约半小时。下午4时,蒋介石夫妇二人赴罗斯福官邸,参加茶会。罗的次子小罗斯福在座。谈话约90分钟,其内容为中美联合参谋会议、中美政治委员会、攻缅登陆时间由罗斯福保证提早、发表《公报》手续等。会谈完毕,罗斯福对蒋介石慨叹说:“现在最令人痛苦的是丘的问题。”又说:“英国总不愿意中国成为强国。”据蒋介石观察,罗斯福讲这些话的时候,“颇有忧色”。蒋介石感到,罗斯福是向自己掏了心窝子里的话,比上次谈话“更增亲切”。当晚回寓后,蒋介石即和宋美龄反复商量,明晨会见罗斯福,试谈向美国借款与经济协助的方式、程序,然后再决定进退、多寡。

同日,王宠惠与霍布金斯谈话,指出公报草案中“小笠原岛”恐系澎湖列岛之误,拟请改正。霍同意修改,并称,美方之意,公报中最好声明,三国无领土野心,英国赞成,中国如何?王答中国当然亦无领土野心。

11月26日上午9时,蒋介石召见史迪威,告以罗斯福赞同陆、海军同时开始攻击的

意见,如联合参谋会尚未商决,则请史迪威暂留,等待结果。11时30分,蒋介石召集安诺德将军、索姆威尔将军等开会,研究美国的对华空运吨位问题。当时,由于滇缅路已被日军截断,美国对中国的援助物资,只能通过空军飞越喜马拉雅山,即所谓“驼峰航线”进行。条件艰难,运量有限。由于东南亚战区成立区后,蒙巴顿要求分享美援物资,蒋介石提出,将中国的需要与蒙巴顿东南亚司令部的需要分开办理,他只能接受罗斯福总统允许的数字,每月不能少于1万吨。正午,接见美国海军总司令金氏。

当日上午11时10分,宋美龄按照昨夜与蒋介石的商量结果,赴罗斯福官邸,要求美国提供10亿美元借款,罗斯福当即面允。

1943年11月,王宠惠(后排站立者右起第五)参加开罗会议

王宠惠与艾登会谈,王传达蒋介石意见,强调西藏是中国领土

还在11月23日12时,王宠惠即奉蒋介石面谕,会见英国吉乐仁子爵,接洽中英合作问题。吉乐仁表示,拟等待艾登外相到此后再议。24日,艾登到达开罗。

26日下午1点半,王宠惠应吉乐仁子爵之邀,出席其午宴。宴后,与艾登及贾德干在园中会谈。谈及西藏问题,王宠惠首先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西藏问题是中英邦交的重大障碍,西藏本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纯属中国内政,切盼英方根本改变过去所持西藏政策,使中英能彻底了解,增进邦交。艾登称,1942年7月宋子文在伦敦时,双方详细讨论过,都有说明各自立场的节略,意见相去颇远。中国前既允许西藏完全自治,则英方立场自当以此为出发点。针对艾登所谓西藏“完全自治”,王宠惠再次强调:西藏向为中国领土,毫无疑义,英方立场妨害我主权,实无正当理由。此案迁延甚久,亟求解决,唯有英方放弃其不合理的政策,否则将不免影响两国邦交。艾登则示,如欲寻觅解决方案,当由中英双方各自同时考虑其所持立场。

关于这一次会谈,艾登当日在日记中写下了“我们在西藏问题上不得不表示坚定的态度”一句话,多年后,则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中国人要我们承认他们对西藏的老要求。”

讨论英方修改案,王宠惠坚持写明:东北、台湾归还中国

11月26日下午3时,蒋介石夫妇二人赴罗斯福总统官邸会议。

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期间,美方曾提出四强宣言草约8条,10月5日,英国提出修正

案。此次,对霍布金斯起草开罗会议公报初稿,英国也照前例提出修改案。11月26日下午3时半,美方约王宠惠共同讨论英方所提方案,美驻苏大使哈立曼,英外交次长贾德干、外相艾登参加。

霍布金斯原案有“日本由中国攫去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与澎湖列岛,当然应归还中国”之句,英方将之改为“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贾德干解释其原因在于:英国会或将质询英政府,为何关于其他被占领地区并未说明归属何地,独于满洲、台湾等,则声明归还中国?他补充说:上述各地固属中国,殊不必明言。王宠惠答称:如此修改,不但中国不赞成,世界其他各国亦将发生怀疑。固然,写明“必须由日本放弃”,然日本放弃之后,归属何国,如不明言,转滋疑惑。世界人士均知此次大战,由于日本侵略我东北而起,而吾人作战之目的,亦即在贯彻反侵略主义。苟其如此含糊,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皆将疑惑不解。故中国方面对此段修改文字,碍难接受。

贾德干又称:“本句之上文已曾说明“日本由中国攫去之土地”,则日本放弃后当然归属中国,不必明言。王宠惠又称:“措辞如此含糊,则会议公报将毫无意义,且将完全丧失其价值。在阁下之意,固不言而喻应归中国,但外国人士对于东北、台湾等地,尝有各种离奇之言论与主张,想阁下亦曾有所闻悉。故如不明言归还中国,则吾联合国家作战,反对侵略之目标,太不明显。故主张维持原草案字句。”这时,美国驻苏联大使哈立曼也发表意见,赞同王宠惠。他说:吾人如措辞含糊,则世界各国对吾等联合国一向揭橥之原则,将不置信。王宠惠对哈立曼的意见,立即表示赞同。贾德干表示,这一建议虽较好,但自己原先的顾虑仍然不能解除。

由于中美两方都主张不改,草案原有文字未动。

王宠惠要求决定朝鲜将来独立、自由之地位

日本于1910年悍然吞并朝鲜,大批志士流亡中国,成立政府,开展独立和复国运动。

孙中山和蒋介石都支持这一运动。霍布金斯草案第5段文字原为“使朝鲜成为一自由与独立之国家”,英方修改为“使朝鲜脱离日本之统治”,不肯对朝鲜爱国者的独立和复国运动表态。贾德干次长并表示,如不采取英方修改案,则不如将全段删去。王宠惠不赞成这一改动,他说:朝鲜原由日本侵略吞并,日本的大陆政策即由吞并朝鲜开始,仅言“脱离日本之统治”,不言其他,则为将来留下一个重大问题,殊非得计。他强调说:应于此时就决定朝鲜将来自由、独立之地位。从中国及远东方面观察,《公报》中关于此点的规定,甚为重要。

贾德干次长解释改动的原因在于:英内阁并未讨论朝鲜问题,英国实行内阁制,未经阁议而在此间决定,殊不相宜。而且未和苏联政府接洽,其态度如何,无从知悉,苏联政府的态度似应顾及。听了贾德干的话,美国驻苏联大使哈立曼立即表示:罗斯福总统认为此一问题似与苏联无甚关系,不必与苏联商量。讨论结果,仍然维持原案文字不动。

下午4时30分,王宠惠等中、英、美三国代表邀请丘吉尔、艾登、蒋介石夫妇同至罗斯福处,再次审定会谈公报,在小有修改后由艾登朗读最后稿,三国领袖都表示同意。

《公报》首称: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继称: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公报》申明:三大盟国进行此次战争,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至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公报》明确写道:“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又称:“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公报》最后表示:“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这样,中国政府、美国政府的主张全部得到体现,而英国政府的修改案,只采取了一二条,将原稿中的“各该国军事长官”改为“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

《公报》审查完毕,由于三国领袖议定,须待罗、丘及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后再行定期公布,罗斯福定于明日飞赴德黑兰,于是,蒋介石向罗斯福恳辞、道别。下午5时后,蒋介石夫妇回寓,在第一号别墅举行茶会。当晚,《公报》送达中方。

11月27日上午9时半,蒋介石召见陈纳德、商震、林蔚、周至柔等,确定明年中国空军建设计划。10时,蒋介石召集全体随员,声称:此次会议,政治方面颇为圆满。军事方面,海陆军同时在缅行动一节,已得罗斯福总统保证。每月空运吨位,一二月份尚待商洽。

当日上午,罗斯福离开开罗,飞赴德黑兰。午后11时,蒋介石飞离开罗。其余人员于夜2时乘第二批飞机离开。

11月28日下午,罗斯福与斯大林在德黑兰会晤,他告诉斯大林,在开罗,同蒋介石就中国这一总的题目有过一次有意思的谈话。斯大林称:中国人仗打得很糟,这是中国领导人的过错。罗斯福则称:我们现在正在装备和训练三十个中国师以便在华南作战,建议再搞同样的三十个师,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南部连接起来,存在着一个展开攻势的新前景。他说,这些军事行动将由蒙巴顿指挥。30日,斯大林向罗斯福表示,他完全赞同准备发表的开罗会议宣言和它的全部内容。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中国重庆、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三地同时发表。

蒋介石的反思与总结

《公报》既签,王宠惠于11月28日致电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指示其宣传时注意三点:1.此项公报是罗斯福总统的远东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完成其世界政策的重要步骤。2.具见英国远东政策的高明变更与转机起点,是丘吉尔首相的高明举动。3.蒋夫人对于会议贡献甚多。罗斯福是开罗会议的发起者,丘吉尔是积极的参加者,宋美龄在重庆出发前,就罹患目疾、痢疾、皮肤病三种疾病,“痛苦甚剧”,出发后又“误服药剂”,不能安眠,但一直积极参加会务活动,因此王宠惠特别指示陈布雷,加以褒扬。

11月30日,蒋介石在写作《本月反省录》中称:

无论军事、经济与政治,英国决不肯牺牲丝毫之利益以济他人,对于美国之主张,亦不肯有所迁就,作报答美国救英之表示,其于中国之存亡生死,则更不值顾矣。是以罗总统虽保证其海军在缅甸登岸必与我陆军一致行动,余明知其不可能而姑且信任之,并不愿以英海军如不同时登陆,则我陆上部队亦停止行动之语出诸吾口,以为其他日推诿之口实,故毫不踌躇而漫应之,然而缅甸反攻时期,此心断定,其非至明年秋季,决无实施之望也。英国之自私与害人,诚不愧为帝国主义之楷模也。

在这一页日记中,蒋介石指责当时的英国领导者“自私与害人”,“决不肯牺牲丝毫之利益以济他人”,“不愧为帝国主义之楷模”,等等,衡以那一时期的历史,基本符合实际。

1945年王宠惠(左二)与顾维钧(右二)、魏道明(中坐者)等出席旧金山会议

丘吉尔始终不愿意发动两栖作战,进攻在缅南的日军

1941年12月23日,中国政府与英国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在此前后,中国政府组成3个军、9个师、数达10万人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发表文告称:“中国军队入缅的目的,全在协助友邦,伸张正义,维护人道,争取民主国家最后胜利,建立世界和平。”其后,远征军先后取得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棠吉收复战等多次胜利。但是,英国的真实意图并不在夺取仰光,收复全缅土地,而在于夺取印度尼西亚西部的苏门答腊,收复新加坡;对缅甸,则准备放弃,退守它最大、最富庶的殖民地印度。他们担心中国有可能威胁其殖民主义统治,不欢迎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也不将反攻缅甸视为当务之急,而是出尔反尔,以各种借口拖延、推诿。仁安羌解围战后,英军领导人一面利用中国军队为掩护,指挥部队撤退,一面要求严格保密,千万不能让中国军队“抓住把柄”。 1942年3月,远征军失利,退入印度,在兰姆伽集结,接受美式训练,改称中国驻印军。11月,开始修建从印度雷多通向中国昆明的中印公路。

1942年12月,蒋介石发现,英国无意进攻缅甸南部的日军,于28日致电罗斯福报告:“中国应用之军队已准备就绪,惟如英国不能践其诺言,致使吾人反攻缅甸计划无形打消,则实感遗憾。”其后,参加美英参谋长联合会议的英国代表团长表示:由于东部舰队缺乏驱逐舰为他们所仅有的陈旧战舰护航,舰队不能在孟加拉湾有所行动。丘吉尔也表示,主要困难在于部队“在那些崇山峻岭和淫雨连绵的丛林中无法得到补给”。双方的磋商长达半年,始终未能达成协议。1943年8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举行战略会议。英国认为,中国并不是战时必不可少的伙伴,如果中国在战后强大起来,就是大英帝国在远东危机的开始。维持中国战场虽然不是坏事,但如须消耗英国大量的物资和兵力,那就很不值得了。会上,英国反对在缅南进行两栖登陆作战,会议将收复全缅改为收复缅北。直到开罗会议期间,丘吉尔才于11月23日当面告诉蒋介石,由于意大利海军投降,英国已能从欧洲抽调部分舰队至孟加拉湾使用,关于舰队集中时间,当私自面告。事实上,英国确实有一个两栖登陆、反攻缅甸的计划,符合美方,特别是中方要求,名为“海盗”计划,该计划准备首先夺取位于孟加拉湾中的安达曼群岛,然后进行两栖登陆作战。但是,英方认为,鼓舞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盟军士气要比通过孟加拉湾支援反攻缅甸更有意义,因此,一直没有准备将这一计划付之实行。11月28日,英国已计划进攻希腊的罗得斯岛,用以交换在安达曼群岛的作战计划,罗斯福反对。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开会,由于苏联政府答应在打败德国后出兵参加对日作战,英方遂决定取消“海盗”计划。

12月2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先后回到开罗,举行第二次会议。这时,蒙巴顿对在安达曼群岛进行两栖作战的海盗计划进行了修订,这个计划须占用大量登陆艇,而丘吉尔则热衷于说服美国人同意另一项作战计划——“霸王”计划。罗斯福担心放弃对中国的承诺将会引起不良后果,他说:“我们在道义上有责任帮助中国,如果没有及其充分的理由而又显而易见的理由,不准备放弃这个两栖战役。”丘吉尔则回答:“我们在法国的巨大冒险,可能就构成这种‘极其充分的理由’。”又说:“东南亚的战役必须根据它同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的‘霸王’作战计划的关系来作判断。”还说:“在斯大林元帅提出俄国将会参战的诺言的情况下,东南亚指挥部所指挥的战役已减少许多价值,而另一方面,这些战役所需付出的代价,却已达到令人不敢贸然从事的地步了。”他还表示:在南缅水陆夹击的计划取消后,中缅、北缅的收复计划仍可实行,如中国不愿参加,可听其自便,或将援助物资转给他人。他又称,自己对于中国方面的南北缅水陆同时夹攻的要求,曾经明白反对,故无道义拘束。 由于双方意见争持不下,双方决定,交由两国参谋人员讨论。12月5日下午,罗斯福在同他的顾问磋商以后,为了协调英美两国的欧洲战略,同意丘吉尔的意见,决定放弃在安达曼群岛登陆进行两栖作战的“海盗”计划。12月6日晚,会议批准袭击法国南部的作战计划。罗斯福在会上宣读了给蒋介石的电报,声称与斯大林会议后决定,参加明春的欧陆联合大作战,期于1944年夏末结束对德战争,因此需要很多巨型登陆舰艇,故不能参加孟加拉湾的海陆战。

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分歧,既是重视欧洲战场还是重视亚洲战场的战略分歧,也是对中国抗战及其战场作用估计上的分歧。关于此,丘吉尔回忆道:

在华盛顿时,我已经发现中国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大意义。我意识到有一种标准,把中国几乎当作一个可以同英帝国不相上下的战斗力量,把中国军队看作是一种可以同俄国军队相提并论的因素。我向总统表示,我认为美国舆论对中国在这场全面战争作出的贡献估价得过高了。他大不以为然。

本来,英国对支援中国抗战就兴趣不大,英国军方早就有过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进行的作战“费力而无实效”,其目的只是为了建筑一条通往中国的公路,其价值“令人怀疑”。自然,乐于取消“海盗”计划。

蒋介石不了解德黑兰会议的情况,于12月4日致电罗斯福,声称“就吾联合国家言之,每一战士,每一平民,从此精神益为奋发;就吾人之共同敌人日本言之,则为决定其末日将至之后建立一公正永久之世界和平,已奠定基础。”此电充分地表现出蒋介石对罗斯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虽对丘吉尔和当时的英国领导的不合作态度深为不满,但是,由于英国是反对德、日法西斯的同盟国,他在致电罗斯福的同日,还另电丘吉尔,声称中国将“继续抗战,坚决如昔”,表示对丘吉尔“在会议中表现诚挚与亲善精神无任钦佩,同时深信,贵我两国之密切关系,经过此次面谈之后,将日益加强也”。

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一回事,而其公开表态与作为,则是另外一回事。其间可能不同,有差距,甚或相反。蒋介石的这页日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历史是复杂的,全面地、正确地揭示和叙述这两个方面,是优秀的历史学家应有的责任。

中国军队分别从印度东北和云南进军缅甸

1943年10月18日至20日,蒋介石曾与蒙巴顿、萨默维尔及史迪威在重庆会谈,确定联合反攻缅甸计划。同月24日,中国驻印军孙立人部自印度雷多进攻缅北。同年12月第二次开罗会议后,蒋介石一度接受罗斯福的建议,暂缓攻缅,但时间不长,1944年4月14日,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发动怒江战役的命令,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于5月11日强渡怒江,自滇西向缅北反攻。5月22日,中国远征军司令卫立煌命令第11、第20集团军全部渡江作战,连克松山、腾冲、龙陵、芒市、畹町等地。8月5日,中国驻印军攻克缅北战略要地密支那。9月9日,蒋介石下达命令,腾冲必须在9月18日国耻纪念日之前夺回。” 9月14日,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1945年1月28日,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会师芒友,举行庆祝典礼。至此,中印公路全线打通。史迪威和蒋介石有严重矛盾,蒋已要求美国政府将其召回,但为纪念其功绩,仍然命名该路为“史迪威公路”。3月30日,中国驻印军与英军会师于曼德勒东北的乔梅,胜利完成在缅甸的作战任务。4月28日,日军退出仰光。5月3日,英军进入仰光。6月至7月,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

在开罗会议中,美国总统罗斯福不满意丘吉尔的表现,同情和支持中国政府,因此,蒋介石曾对罗斯福充满感激和敬意,但是,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为了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罗斯福却又和丘吉尔、史大林一起,签订《雅尔塔协定》,同意恢复沙俄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失去的权利,保证苏联在旅顺、大连以及中长铁路、南满铁路的“优先利益”,因而又受到蒋介石的严厉指责,批评其“畏强欺弱,以我中国为牺牲品”,甚至说:“罗斯福在将来历史上之罪恶,永不能逃避其责任也。”(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本刊顾问)

注释:

1 《附录二:军事问题会商经过》,《战时外交》(三),第541页。

2《中、英、美第二次联合参谋会议》,《战时外交》(三),第543-566页。

3《附一:政治问题会商经过》,《战时外交》(三),第525-527页。

4《附二:军事问题会商经过》,《战时外交》(三),第544页、

5《蒋介石日记》,1943年11月25日、26日。

6《蒋介石日记》,1943年11月26日。

7《战时外交》(三),第545页。

8《艾登回忆录:清算》,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450页。

9《战时外交》(三),第531页。

10《战时外交》(三),第532页。

11《战时外交》(三),第532页。

12《德黑兰、雅尔塔、博辞退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6、58页。

13参见《蒋介石日记》,1943年11月5日、14、19日、21日各日。

14梁敬錞《开罗会议》,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99页。

15(英)约翰· 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1941-1942)》上册,第292页,转引自徐康明《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16《蒋中正总统文物》。台北“国史馆”,002-020300-00017- 020;002-020300-00026-006.

17(美)查尔斯等《史迪威在华使命》,第258-258页。

18(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845》下册,第549页。

19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增订版,第159页。

20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增订版,第159页。

21《丘吉尔回忆录》,第23章,第625-626页,

22F.R.1943,Cairo and Tehran,P672-725..参见梁敬錞《开罗会议》,第193-195页。

23《罗斯福致蒋介石》,《事略稿本》(55),第579页。

24《东印度群岛的失守》,《丘吉尔回忆录》,,第190-191页。

25《丘吉尔回忆录》,第631页;参见《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失守》,《丘吉尔回忆录》,第191页

26《战时外交》(三),第551-552页。

27《战时外交》(三),第552页。

28《缅甸作战》 下,第172页。《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

29《蒋介石日记》,1945年4月5日、30日。



《世纪》 杂志投稿信箱:

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   邮编:200020   电话:

版权所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