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庆龄与董健吾二三事 |
钟慧娟 作者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
2021年7月30日,在上海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董健吾之孙董闯先生如愿以偿把祖父董健吾生前使用过的墨盒捐赠给纪念馆。该墨盒白铜制成,圆形,直径5厘米,厚度为2厘米左右,上刻隶书“亲爱精诚”四字为孙中山先生核定的黄埔军校校训,是孙先生借黄埔军校培训中国革命军事人才和通过黄埔军校师生为纽带,团结国共两党共同革命的愿望。国共合作,共同革命,也是宋庆龄为完成孙先生的遗愿,一直为中国革命作出独特而重大的贡献。 此次董闯先生捐赠墨盒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该馆馆藏的一件文物——鱼骨化石,见证其祖父与孙夫人宋庆龄千丝万缕的关系,此次捐赠墨盒上刻有“亲爱精诚”黄埔军校遗训,更见此物的意义。它与董健吾送孙夫人鱼骨化石,都是国共合作的见证,以此可追溯出董健吾与宋庆龄之间的二三事。 20世纪30年代,宋庆龄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莫利爱路29号(即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1935年,华北危急,蒋介石一边剿共,一边寻求渠道与中共接触,释放联合抗日的信号。蒋介石派出了几路人马搭桥,其中一路是宋子文。宋子文来找二姐宋庆龄帮忙。当宋庆龄听后,不假思索地说:“我看你的同学可担此任。”“哪个同学?”宋子文蒙住了。“董健吾牧师!”宋庆龄说。 1931年开始,董健吾开始培养女儿董惠芳(与前妻所生的女儿),成为一名党的小交通员。翌年隆冬,董健吾对女儿说:“以后你要经常去送宋庆龄先生家送信。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是德高望重的国母。你去她家送信,这是秘密,除了我以外,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董健吾特意向亲戚家借来了一件皮大衣让女儿穿上。穿破旧棉袄长大的孩子,很不习惯。董健吾就对女儿说:“你不是去做客人,你是去工作、为孙夫人工作。” 于是董惠芳成了宋庆龄和地下党之间传递信件的小交通员。宋庆龄称董惠芳“小萝茜”,让董惠芳叫她“二阿姨”。为了方便联络,二阿姨送了小萝茜一辆自行车,并教她学英语。
二、董健吾受宋庆龄之托两赴陕北 1936年1月某日,董惠芳刚到家,就把一封信双手递给父亲。“爸爸,这是孙夫人要我带给你的。”董健吾打开信:“请董先生至敝舍晤谈。”
图 | 董健吾送给宋庆龄的鱼骨化石(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珍藏并供图)
三、宋庆龄接受董健吾礼物“鱼骨化石” 董健吾得孙夫人的重任,“二赴陕北”,再次通过张学良的帮助,护送斯诺、马海德进入陕北。此行,董健吾不但与张学良结为朋友,更与斯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顺利完成护送使命,董健吾颇为欣喜,恰逢在西安古董商友人处觅得一块手掌大的“鱼骨化石”。想到孙夫人对中国革命事业、抗日大业的关切和帮助,以及对自己的无比信任,他在回沪复命时,作为“小礼物”赠与宋庆龄,留做纪念。石上书写:“出于陕西邠州石鱼沟,民国二十五年健吾重游秦地,得于长安市。”礼物虽小,寓意深远,简短文字,外人不为理解,孙夫人看着上面的落款 “重游秦地”,分明是“二上陕北”取得的成果,孙夫人笑着接受礼物。 此小小的礼物,历经亿万年的风化,可谓奇石。避开“鱼骨化石”的本身的文物价值,更富有不菲的史料价值。一件小小礼物,折射了“二上陕北”,第一次是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两党从各自的立场、观点、动机出发,由宋庆龄与宋子文的周密策划与张学良的鼎力相助,董健吾穿梭于两党之间,为和平大业助力。第二次,董健吾护送斯诺、马海德陕北之行。斯诺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第一次真实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业绩和抗日主张。 这一珍贵礼物见证了宋庆龄为国为民殚精竭虑,见证了她与中共的深厚情缘,也见证了董健吾与她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此物一直陪伴在宋庆龄身边,长达半个世纪,直至生命终止。现珍藏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


版权所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