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每期精选
每期精选
《世纪》5月号致敬喊响“振兴中医”第一人
   


信息来源:编研室  作者:章洁  发布时间:2020年5月11日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全程参与预防和救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作为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个亮点,在海内外受到广泛瞩目。最新出版的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世纪》杂志5月号(第三期)刊发特稿,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曲折发展之路,致敬被中医界人士誉为“岐黄殿堂一伟人”、喊响“振兴中医”第一人——崔月犁。

提起中医,国人的第一印象是是作为文化遗产它始终倍受重视,实则不然,“必须重视中医”只是一句老生常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医经历了尴尬的被改造,背离自身发展规律,以至于纠结在瓶颈处而停滞不前。1978年,崔月犁出任卫生部副部长,正式接手中医工作,在他主政时期率领卫生部及中医界人士发展中医,喊响“振兴中医”口号,其间,我国中医药事业从举步维艰逐步走上正轨。今年恰逢崔月犁百年诞辰,“世纪特稿”刊发由崔月犁之女张小平女士撰写的《父亲崔月犁:喊响“振兴中医”第一人》一文,回顾父亲呕心沥血领导中医事业走向复苏的艰辛历程。

今年4月,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迎来30周年里程碑。本刊编委会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沈祖炜先生在刊首《浦东开发 30年巨变》一文中,回顾了浦东开发开放的30辉煌壮丽伟大历程,他指出:“正是因为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成就,使我们有底气可以面对一系列新的课题。”“正是30年前的伟大决策和30年的不懈奋斗,才成就了如今的辉煌!”本期《世纪》杂志刊发专稿《陆家嘴:烂泥渡路华丽转身为现代金融中心》,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谢黎萍、郭继、马婉、姚吉安等采访1990年曾任浦东开发办政策研究室负责人王安德同志整理而成,回忆了30年前临危受命,在“烂泥渡路”上建设国际金融贸易区CBD的开发纪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各方决策者艰难探索,大胆开拓,对于浦东的开发开放最终聚焦到陆家嘴,在这1.7平方公里的“烂泥渡”上一锤定音。三十而立,未来可期。陆家嘴的变迁是浦东开发开放和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缩影,阡陌农田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 

此外,本期“翰林风采”栏目发表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先生的《关注新疆》,著名文史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毅中先生的《优游文史 重度青春》两篇文章,展示全国文史馆系统馆员履职风采。为纪念知名画家陈逸飞先生逝世15周年,楼乘震先生撰写的《陈逸飞本身就是神话——忆对陈逸飞的最后采访》一文,诚挚真切,值得一读。





《世纪》 杂志投稿信箱:

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   邮编:200020   电话:

版权所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