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
《世纪》第6期回顾全国首块土地批租内情
   

1988年8月8日,上海市虹桥26号地块土地有偿出让签约仪式


1988年7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经过严格的公证程序,宣布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获得上海虹桥开发区26号地块50年使用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通过国际招标成功转让土地使用权,一石千浪,举世震动。最新出版的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世纪》杂志精心诚邀时任上海市土地批租办副主任的王安德先生,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虹桥26号地块批租过程,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内情。

土地批租是国家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即将若干年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经营单位,这对我国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6号地块的成功批租,拉开了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

根据王安德回忆,上海的土地批租既符合全国大势,更是形势所逼。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房地产改革也是明确的几个改革重点之一。上海历来是全国轻工产品的集中地,但当时南方四个经济特区最早对外开放后,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冲击很大,如何突围而出,成为摆在上海面前的首要问题。

创新总伴随着前路茫茫的疑惑和投石问路的审慎。上海市委智慧地决定,通过研究香港寻找出路。他们成立研究小组,在土地利用、自由港、外汇自由兑换、税收、利用香港等五方面做政策性研究。1986年8月22日到9月9日,由市委副书记曾庆红担任顾问,市政府副秘书长夏克强为团长的上海房地产港口考察团正式出访香港,作者以房地产业协会会员的身份陪同出访。归来后,考察团主要汇报了香港房地产业批地制度的三个特点以及香港批地和房地产经营的十种做法,此后又根据常委会的意见,在归纳香港情况的基础上,论证上海参照若干香港模式的可行性,争取使中央做出同意上海试点的决策,以消除政治、社会层面的顾虑。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于11月3日召开了市长办公会议,同意成立土地批租领导小组,并确定了机构和组成人员。11月29日,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签发《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市土地批租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召开会议商讨细节,最终确定了比较成熟、价值也比较明确的虹桥26号地块,作为批租的首个地块。日本孙氏集团的孙忠利先生对这次国际招标是志在必得,在截标前又临时加价300万美元,最后以2805万美元获得26号地块1.29公顷土地50年使用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国际招标成功转让土地使用权,价格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30年后,王安德再回顾上海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启动和试点的历程,认为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是准备扎实。上海市对于土地批租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酝酿、决策、考察、比较,甚至和中央的沟通等,相当充分和完整。第二领导和组织推进工作思路清晰明确,也非常稳妥。上下一心、国内外配合度都很高,最终上海才顺利成为全国土地批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和稳妥周全的推进方式值得历史铭记和后世借鉴。

本期《世纪》杂志响应十九大会议精神,“世纪论坛”专栏精心组织,再续“文化自信”大家谈精彩内容,通过各文化领域的名家笔谈深入探讨文化自信对于指导和促进文化繁荣的深远意义。社会学家邓伟志、著名导演李前宽、文物鉴定专家孙机执笔撰文,分别从自身专业角度谈国家富强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为读者奉上来自名师大家的社会思辨和文化争鸣。

除了特稿土地批租和“文化自信大家谈”栏目外,本期还有不少内容丰富的文章值得一读,例如在《赵朴初伯伯与傅家两代的交往》一文,傅抱石之女傅益瑶女士深情回忆了中国佛教事业的领袖、父亲傅抱石的知音赵朴初居士对自己在艺术上和心灵上的指导和帮助,其中可见赵朴初润物细无声的人格魅力和傅益瑶上下求索的艺术情怀。


口述历史
快捷入口



《世纪》 杂志投稿信箱:

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   邮编:200020   电话:

版权所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