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编研室 作者:章洁 发布时间:2018年2月5日
2月1日,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通报与媒体咨询会在京召开,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王仲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副巡视员殷汝涛,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室馆各处室负责人、内刊负责人、包括新华社、人民网等在内的近三十家主流媒体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卫民副主任主持。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合办的《世纪》杂志编辑部有关同志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上,王仲伟介绍了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历史沿革和新时期职能定位,通报了室馆在新形势下的工作发展情况、近年来的工作要点和重大突破,希望媒体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部署,多方联动,做好对参事、馆员的宣传工作,把反映社情民意、推动文化建设的时代之声通过媒体传播出去,实现室馆工作的存在感、价值感和亲近感。围绕室馆近年着重开展的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王仲伟指出,由《世纪》杂志和《国是咨询》联合开展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口述历史”项目收效明显,秉持“三亲”特色,实现了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
上海文史馆编研室副主任、《世纪》杂志副主编崖丽娟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近年开展的口述历史研究项目及《世纪》杂志新开辟的“文化自信”、“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栏内容。

会前,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王仲伟(左)会见《世纪》杂志编辑部同志
会议前,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王仲伟会见了《世纪》杂志编辑部同志,并对创刊25周年的《世纪》杂志的办刊思路提出希望,他希望《世纪》一要注重办刊的前瞻思想性;二要注重刊物的故事性;三要针对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风云中的重大事件、重要节点、重要人物做好大事记的梳理工作,以此为枝干丰富办刊体系;四要有新意、要讲新话,避免老生常谈。
其间,编辑部同志还专程拜望了《世纪》杂志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特约编审、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祖武,著名音乐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立平,听取他们对《世纪》杂志的意见和建议。三位都对《世纪》杂志的舆论导向、内容质量和积累史料、传承文化的功能给予充分肯定。

拜望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摄于家中
袁行霈对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文史资料收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世纪》杂志作为央馆和上海馆的合办刊物,近年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史料价值高,可读性强,在文史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工作方面,在已经开展的口述历史领域走在全国文史馆系统的最前方,体现了较强的办刊水平,衷心祝愿《世纪》杂志越办越好。接下来,期待能在上海近代化城市发展历程、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的梳理、在浦东开发20周年经验总结等领域有新的突破。

拜望《世纪》杂志特约编审、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祖武,听取其对《世纪》的意见,左为杂志副主编崖丽娟
陈祖武谈到,《世纪》杂志越办越好,每期都有重头文章,文献价值高,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开的“文化自信”专栏契合时事,传播正能量,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工作,在传承和创新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世纪》杂志成为体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平台。

著名作曲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立平谈对文史工作的几点看法,摄于家中
王立平向编辑部同志介绍了他进入中央文史研究馆以后开展的项目,并对《世纪》杂志正在开展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提出建议,他表示,回忆改革开放,我们要在文化方面做些基础性工作,保持原本、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