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
《世纪》杂志严把质量关 重原创抓精品广获好评
   

在最近一期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管理处发布的内刊《报刊审读专报》中,审读专家就上海市文史报刊2017年的审读情况进行总结,对《世纪》杂志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杂志在立足上海办刊、放眼全国题材,瞄准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原创性等方面的成绩。

《世纪》杂志2017年第6期封面


注重文史资料的搜集和出版是文史馆办刊的初心。《世纪》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搜集史料、传播优秀文化,近年来,又紧跟时代步伐,加大对时事热点、重大题材的组稿策划,刊发了多篇具有全国性题材意义的好文章,竭力使刊物兼具时代性与文史性。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世纪》杂志自2017年第五期起,积极开辟“文化自信大家谈”专栏,约请了社会上一大批专家学者撰文,从各自的经历、学科角度畅谈文化自信,如文化部原部长、作家王蒙,社会学家邓伟志,城市保护专家阮仪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等。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世纪》杂志紧抓热点,分别策划组织了三篇具有代表性的特稿:上海广播电视台香港记者站原主任劳有林撰写《亲历香港回归的不眠之夜》,广东深圳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孙宵的《“百年中英街”的经典老照片》、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杨小佛口述的《香港回归前夕的一次特殊使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反响。

世纪特稿之《亲历香港回归的不眠之夜》


坚持原创与创新是《世纪》杂志立足于世的核心。《世纪》杂志一直坚持内容原创原则,严把质量关,一批反映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特稿专稿广受关注,如《我认识的王海容》、《我经历的全国首块土地批租》、“杜维善口述历史系列”等,有大有小,反映了中国发展的全貌,尤以“三亲”特色为读者青睐,《文汇报》《国家人文历史》《报刊文摘》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扩大了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及品牌辐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只有创新转型才有发展,《世纪》杂志结合自身定位,积极转型,加强了对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推广,通过与主流媒体公众号合作与独立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宣传力度,大众传媒转载率、读者关注量点击率持续上升。

制度是刊物的办刊质量之本,《世纪》杂志为确保质量,严格执行责任编辑署名制,每篇稿件都有一位责任编辑署名承担责任,同时,严格执行三审制度,专门聘请三位专家担任编审,为内容把关,其中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咬文嚼字》审读专家姚以恩,《咬文嚼字》特约审读王瑞祥,专家们倾注心血贡献智慧为杂志的品质、品牌提供了保证。

世纪论坛之《“文化自信”大家谈》


2018年《世纪》杂志将迎来办刊25周年,我们将以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为抓手,不断积累经验,将杂志存史资政、弘扬文化的职能落到实处。

口述历史
快捷入口



《世纪》 杂志投稿信箱:

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   邮编:200020   电话:

版权所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