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李名慈:建议将上海展览中心更名为上海文化艺术中心
   

信息来源:办公室         作者:李名慈          发布时间:2018年2月10日


几乎所有的老上海人都知道,上海展览中心的前身是中苏友好大厦,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按照俄罗斯风格建立起来的巍峨建筑,它以独特的群体造型与文化韵味,在几代上海人的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曾举行过许多重大的政治、文化以及外事活动。以前每年上海的“两会”也一直在展览中心召开,无论从政治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展览中心都已经成为上海最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多年来,上海展览中心的功能定位始终模糊不清。作为上海重大的政治活动中心,除了每年的“两会”以及市里召开的重要会议以外,这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举办各类商贸展览活动,从大型的房地产交易会、汽车博览会,到形形色色的食品、服装、土特产交易会,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型商贸市场。除了常年举办上海书展以外,鲜有经常性的文化艺术展示与演出活动,普通市民群众参与程度并不高,与这一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的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不少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多年来一直对展览中心的作用和现状表示不满,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是上海重要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建议应尽快改变目前的运营功能,按照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明确其功能定位并重新命名。

本人认为,上海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方面,尚需转变思路,开拓创新,当务之急是上海需要有一个标志性的文化艺术中心,以适应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迫切需求,为此建议如下:

将上海展览中心更名为上海文化艺术中心。其定位应为:展示上海近现代艺术精品、世界各地博物馆艺术馆的馆藏珍品;各类文化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话剧的演出及活动场所,让全市人民能近距离欣赏高雅文化,提升市民的艺术欣赏力和文化素养。上海展览中心的建筑风格为欧式,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一样具有鲜明的海派风格,将其定位为上海文化艺术中心,与海派文化十分吻合,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海派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此为其一。

其二,据了解,上海目前有为数不少的海派艺术家的作品,由于缺少一个集中的大型艺术展示场所,长期以来大量作品只能藏于“深闺”,无法满足市民日常参观欣赏的需求。如果将上海与欧美大都市对比,巴黎卢浮宫,有15万平方米;伦敦大英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纽约大都会的面积接近19万平方米,而上海博物馆仅4万平方米(加上新馆约9万平方米),上海美术馆也仅有5万平方米左右。由于缺乏足够的展示空间,上海博物馆、美术馆目前尚有许多珍贵的艺术品被束之高阁,这是十分可惜的现象,如未来的上海文化艺术中心能承担此一任务,功莫大焉。

其三,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之后,浦东的世博中心已成为上海召开重大会议、举行重要政治活动的首选会场,这为展览中心腾出空间,变身为文化艺术中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量的楼馆场所可以长期展示上海的各类艺术精品。除此以外,文化艺术中心内可设数十个功能展厅,如美术馆、戏剧馆、电影馆和工艺品馆等。各种规模的大师、名人讲坛、艺术画廊、学术沙龙、戏剧演出可长年不断。全天候的艺术氛围和熏陶,必将极大地激发市民的文化热情,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其四、上海展览中心的地理位置和配套设施,十分优越,它地处市区中心,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精致,典雅大气的建筑令人向往,不仅上海市民引以自豪,许多外地游客也非常钟爱,一旦“华丽转身”为文化艺术中心,更能吸引大量游人前来观赏游玩。未来的上海文化艺术中心,有望成为上海凝聚文化、积淀文化、弘扬文化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巨大影响与独特魅力将更加光大。

 

 

 

 

 

 

 

 

 

 

 

 

 

 

 

 

建言献策
快捷入口



《世纪》 杂志投稿信箱:

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   邮编:200020   电话:

版权所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