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4日下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联合主办、以“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第四届“敬老崇文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出席论坛并讲话。本市社科界、高校和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文史馆馆员代表、统战系统干部和从事老年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等百余人出席了论坛。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祖炜、市精神文明办主任燕爽和市老年基金会理事张国强先后代表主办单位致辞。论坛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沈飞德主持。
继2010年10月、2011年9月、2012年10月成功举办了以 “敬老崇文与现代社会”、 “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和“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为主题的三届敬老崇文论坛后,三家单位再度携手,将论坛主题定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探索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建设“美丽中国”增光添彩。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结构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则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也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切实应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中国下一阶段的目标。但生态文明到底是怎样的文明?如何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诸如类似的问题,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实践过程,都需要我们认真探究。这也是本次论坛的主旨所在。
赵雯副市长在致辞中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认为本届论坛聚焦“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立意高远、意义重大。她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也关系科学发展,关乎世界未来。建设生态文明不易,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尤为不易。衷心希望与会的各位馆老、各位专家,博采中华传统文化之长,直抒建设生态文明之见,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上海,献计献策,贡献智慧。
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葛剑雄作了题为《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的主旨演讲。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孙逊,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副教授薛小荣博士,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王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王家范,中共崇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郝炳权先后做了主题演讲。各位专家学者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出发,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沿用与革新,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时报》、、《东方早报》、《联合时报》、东方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时报网、和讯网等媒体都对论坛举办做了报道;10月12日《解放日报》“思想者·连载”专版全文发表了王家范馆员题为“山水自然与开发有道”的论坛演讲;10月21日《文汇报》“文汇学人·每周演讲”全文发表了葛剑雄教授的主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