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馆员风采 > 敬老崇文论坛
敬老崇文论坛
挖掘历史记忆对打造城市精神的重要作用—第二届“敬老崇文”论坛在上海举办
   
 

在当下中国推进城市化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推进现代化发展,鼓励和倡导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历史记忆,为打造现代城市精神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深入推广“敬老崇文”理念,并使其在培育现代城市精神中发挥应有作用,2011年928日下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上海市老年基金会继2010年成功举办主办首届“敬老崇文与现代社会”论坛后,再次联合主办了以“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为主题的第二届“敬老崇文”论坛。此次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举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代表上海市政协出席并讲话。本市社科界、高校和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文史馆馆员代表、统战系统干部和从事敬老崇文事业第一线的同志等近百人出席了论坛。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祖炜、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巡视员陈振民和市老年基金会理事长胡炜分别代表三家主办单位致辞。论坛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黄知正主持。

本届论坛主题为“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历史记忆是人类社会演进中形成的以档案史料、文献典籍、文艺作品、口述历史以及文物古迹等精神或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积淀。城市精神则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具有城市个性特点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市民素养等精神文化的积淀。上海作为在近代背景下发展形成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历史演进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形成特色鲜明的上海城市精神;反过来,它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演进产生着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这个历史演进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是我们不应忘怀和漠视的。

周汉民副主席在讲话中指出,去年的敬老崇文首届论坛,宣传推广了“敬老崇文”这一理念,今年又以“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为主题,举办第二届敬老崇文论坛,这对我们开拓思想、深化认识是有很大启发帮助的。“敬老崇文”是文史馆的办馆宗旨,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老年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关怀。文史馆中人才济济,活跃着一批富有才学、各擅绝艺、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或著书立说,研究文史;或艺术创作、名震遐迩;或立言献策、奉献睿智;或海外联谊、播洒文明。他们不仅承载着宝贵的历史记忆,也集中体现着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团结宽容、勤奋进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鞠躬尽瘁。他们是值得尊敬的老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这是推动我们伟大时代持续不断进步,走向光明前程的巨大动力和源泉。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研究员作了题为《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谈起》的主旨演讲。接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王晓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程乃珊,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邓伟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阮仪三先后作了演讲。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探讨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内涵和相互关系,阐释历史记忆对打造城市精神的现实意义,既有整合城市集体记忆、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红色记忆与传承城市精神的理性思考,也有开展口述历史采访主动保存历史记忆、文人要讲文责和文德才能拿出值得人们崇敬的文化成果等真知灼见,各具独特见解。

本次论坛的举办,深化了人们对挖掘历史记忆与打造城市精神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推广了“敬老崇文”理念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提升全体市民精神文明水平。 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联合时报》、新华网、中新网、东方网等媒体都对论坛举办作了报道;1010日《文汇报》“文汇学人·每周演讲”全文发表熊月之研究员的论文《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说起》,1013日该报“论苑”用整版发表部分专家的发言和论文摘要;东方网发布了论坛视频和领导致辞、讲话、论文的文本。


敬老崇文论坛
快捷入口



《世纪》 杂志投稿信箱:

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号   邮编:200020   电话:

版权所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访问人数:26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