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央文史研究馆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京津沪渝编撰工作会议。中央馆馆长、《通览》主编袁行霈,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通览》执行副主编陈鹤良、陈祖武,《通览》副主编程毅中、杨天石、陈高华、《通览》审读小组成员柴剑虹以及来自北京、天津、重庆以及上海四个直辖市的文史馆领导以及部分负责《地域文化通览》编撰工作的同志应邀与会。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通览·上海卷》主编沈祖炜,《通览·上海卷》主编孙逊,编研室主任、上海卷执行副主编沈飞德和执行编辑肖阿伍参加。
编撰工作会议由陈鹤良主持。上海馆馆长、《通览·上海卷》主编沈祖炜介绍了《上海卷》最新的编撰进展情况和贯彻落实中央馆与有关专家对一上稿的审读意见的情况,表示在对一上稿的修改过程中要着重抓好“砍时限”(减少1919年之后的内容)、“扩容量”(增加1919年之前的内容)、“除硬伤”(避免史实上的明显错误)、“定规范”(严格按照中央馆的学术规范)、“统全书”(做好对全书的修改和审核工作)五个方面的工作,力争把《上海卷》打造成一个文化精品。《通览·上海卷》主编孙逊汇报了《上海卷》时间下限确定后的章节安排的初步设想,着重要充实1919年之前的内容以及删减1919年之后的内容,在下编中增加“社会组织”一章,强调了在编撰和修改过程中要坚决贯彻中央馆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硬伤”、“千方百计地杜绝抄袭现象”、“十分慎重地处理敏感问题”。《上海卷》执行副主编沈飞德着重谈了《上海卷》插图问题安排的工作设想。
《通览》副主编程毅中高度认可《通览·上海卷》一上稿的质量,特别是上海馆为保证书稿质量,请馆外专家认真审读书稿的做法值得向全国文史馆推广,也指出了上海卷存在的问题诸如注释和行文的规范的问题。《通览》执行副主编陈祖武在发言中称《通览·上海卷》是他目前所看到的20多卷书稿中质量最好的一本,赞同《上海卷》撰稿专家的队伍组成情况和插图的安排设想,同时也指出了要注意用语规范问题。中央馆馆长、《通览》主编袁行霈最后作总结。袁行霈馆长在明确《上海卷》时间下限问题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上海卷》一上稿的质量,表示《上海卷》内容丰富,观点提炼精到,运用了新史料,挖掘出新内容,学术性和可读性结合的很好,绪论有高度又有深度。他对《上海卷》的修改设想表示同意,强调要加快一上稿的修改和二上稿的送审进度。通过此次编撰工作会议,交流了工作经验,解决了京、津、沪、渝各卷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